浙江车网论坛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搜索
浙江车网论坛 论坛首页 谈车论车 这就是谋杀!送给那些不会用远光灯的人
查看: 627|回复: 0
go

这就是谋杀!送给那些不会用远光灯的人 [复制链接]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08: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远光灯是汽车上重要的功能之一,与近光灯相比,远光灯的光线平行射出,光线集中且亮度较大,可以照到更高更远的物体,对于夜间驾驶员的视线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目前滥用远光灯的现象相当严重,错误的时间使用远光灯不仅不会提高行车安全,反而会增加危险事故的发生几率。在实际生活中远光灯的不正确使用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使用远光灯呢?


●  远光灯的效果
    远光灯可以提高视线,扩大观察视野,这点毋庸置疑。在没有路灯的漆黑路面上,开启远光灯后的可视范围要远远大于只开启近光灯。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启远光灯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下面的效果图我们很容易看出远光灯的优势所在。


●  远光灯带来的隐患
    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在开启路灯或者其它照明较好的道路上行车不应开启远光灯。开启远光灯的车辆应该在会车前150M之前切换至近光灯。
    虽然不切换灯光的不良影响大家心知肚明,但是仍然有人不顾他人感受执意使用远光灯行车,他们也许认为只要自己能看清对面来车,就一定不会出现危险,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下面我们模拟一些场景来看看开启远光灯会车时隐患究竟在哪?
◆  正面会车时:
隐患一:瞬间致盲
    当夜晚会车时,远光灯可使对向驾驶员视觉上产生瞬间致盲,致盲时间根据驾驶员自身视力,周围环境不同持续时间也会不同,但最快也要持续2秒左右的时间,在这两秒的时间里,驾驶员如同闭眼开车,对周围的行人以及前后的来车观察能力大大下降。

隐患二:对速度和距离的感知力下降
    夜晚视线不好,因此人眼对于对面来车的速度判断本来就会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远光灯对人眼的干扰会使这一判断力加速下降。当你开启远光灯,对向来车误判了你的车速和距离,本该减速会车他却放心的避让自行车或是开始借到超车,此时远光灯可就适得其反了。

隐患三:对宽度的判断力下降
    与隐患二的原理类似,远光灯所产生的超大光晕会占据人眼视觉中很大一部分面积,从而使得驾驶员对来车的宽度以及它身后情况的判断力下降。从而会采取错误的操作。

◆  后方车辆开启远光灯:
    隐患:当后开启远光灯时,前车内外3个后视镜中会出现大面积光晕,如果赶上你的车是浅内饰,那车内无疑就像开着灯一样明亮。前方的三个光晕会缩小你前方路况的可视范围,如果此时你想并线或转弯,从后视镜观察后方情况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可见,错误的时间使用远光灯不仅不会提高行车安全,反而会增加危险系数,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人们,这种危险行为无异于是一种“谋杀”。文章的最后,我们总结了不正确使用远光灯的几大“罪状”,同时也给各位驾驶员朋友一些日常灯光使用建议,让远光灯真正用于帮助我们提高行车安全。

罪状一:远光灯会车可导致车瞬间致盲,极其危险。

罪状二:面对远光灯,驾驶者对于迎面车辆的车速和距离产生误差,容易发生误操作。

罪状三:远光灯后方的事物很难被对象来车发现。


建议一:放慢车速:夜晚视线不好,放慢车速永远要比开启远光更加有助于安全。

建议二:尽可能少使用远光灯:如今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比较丰富,夜晚也很难遇到漆黑一片的道路,一般这样的路况下行车,尽量不使用远光灯。

建议三:必要时灯光可以交替使用:在一些照明情况不佳的道路中行驶,为了不对对向来车造成影响,远光灯可以伴随近光灯交替使用,对向有来车时应即时切换。

建议四:经常检查自己的灯光状态:当遇到对面来车频繁切换灯光照射自己时,应当检查自己的远光灯是否在无意中开启。

建议五:大雾天气禁用远光灯,因为此时空气透明度较差,灯光会在空气中行程漫反射效果,不仅不会让你看的更远,反而会加大对来车的影响。

建议六:不少SUV车型由于车身较高,即便开启近光灯也会对来车造成一些类似于远光灯的视觉影响,建议经常在城市中使用的车主,如果有大灯调节功能的,尽量将大灯角度调低,以尽可能的避免干扰其他车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Comsenz Inc.

GMT+8, 2025-1-16 01:41 , Processed in 0.0214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