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车网论坛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搜索
浙江车网论坛 论坛首页 浙江工业大学采编实习基地作品 注意健康杀手 车内细菌繁殖
查看: 578|回复: 0
go

注意健康杀手 车内细菌繁殖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09: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现在,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进步,有车一族也越来越多。

据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相关机构的研究结果报道,厕所中平均每平方英寸(约合6.5平方厘米)中潜伏着80个细菌,而在汽车内,同样面积内却有大约700个有害病菌。这项研究还表明,有42%的车主有边开车边吃东西的坏习惯,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年能彻底清理一次车内环境。有十分之一的车主甚至透露,他们从来不会费力去擦拭车内表面或者是用真空吸尘器进行清洁。而全球20多项研究表明,车内空气污染程度也比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水平高出10倍。

在前不久,杭州福尔萨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也对方向盘和排挡杆做了一次专门检测,结果令人吃惊。实验中的三辆样本车都没有检出总大肠菌群,但菌落总数为数不少。新车最干净,无论是方向盘,还是排挡杆,菌落总数都没有超标。试驾车虽然只使用了半年多,但菌落总数明显超标,其中排挡杆最脏,达到了标准值的4倍。和抽水马桶相比,试驾车就显得更脏了,方向盘上的细菌是抽水马桶的近3倍,排挡杆上的细菌更是达到了6倍多。

采访:

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车主。车主都觉得车内细菌应该会有细菌,但是多数车主都认为自己的爱车应该不会有什么细菌问题,在记者说了研究成果后,有的车主大为惊讶,表示要回去查下资料,也有的仍然不相信自己车内有很多细菌这一说法。

从调查来看,大部分车主对车内细菌问题都不是很了解,也不用提引起足够的重视了,所以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把此种问题宣传出去,让车主了解并重视,这样就可以提前预防并减少车内细菌对人体的危害了。

车内细菌来源:

人类皮肤上存活着182种细菌,其中一些只是短暂寄居,而有些则在皮肤上安营扎寨、长期居住。这些细菌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随着人体进入到车内。

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来源,就是汽车空调。在汽车空调系统里的冷凝器部分,由于环境潮湿,很容易滋生各种细菌。通过车内的空调循环,这些细菌会飘散到车内各个角落,并且一层层的积聚,稍有一丝动静,又会再次随空气传播到其他地方,一层层灰尘不断覆盖。车子经过长期使用,顶棚、座套、出风口、地垫等部位就都会存留有害细菌,成为细菌大量滋生的场所。

现在人们却只注意清洗汽车外部脏污,而忽视了对车厢这个细菌聚集地的清洁和杀菌处理。而且现在大多数人整天开着车到处转,在车上吃东西、又把剩下的食物随手乱放,弄得车里像个垃圾桶,为细菌滋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出现问题:

污染的车内空气中含有各种致命病菌,这些病菌经过呼吸道、中耳、皮肤感染或其他途径侵入脑膜,损害儿童智力正常发育,轻则引起儿童的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情感淡漠、兴奋不安、冲动性行为、好发脾气,有时可以有多动症状和注意障碍,重则直接导致患儿死亡!

   
不仅对儿童,细菌对成人同样杀伤力巨大。比如车内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长时间与其共处,人除了头晕、乏力、恶心外,时间长了还会患上一些呼吸道疾病,比如:扁桃体炎、气管炎,更甚者会引起葡萄球菌性肺炎,同时伴随寒战、高热症状,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或者形成慢性肺炎、慢性肺囊肿,有大量脓性痰。很有可能最终引发毒血症,病情严重者在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现生命危险!


措施:

这样的情况下,要避免健康受到威胁,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从源头抓起。而这点又可以分为多个方面,例如:减少在车内抽烟就是一个方面;还有日常的汽车清洗次数与方式;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车辆内饰的选材,通过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与配件,其实也能大大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千万不要选劣质饰材,因为其中有大量的苯。

其次,我们应该强化汽车空调的清洗,要选用一些清洗能力强,杀菌能高的清洗产品,才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要对车内进行清洁,配合车内美容专用的抽洗机,在清洁同时有大量的循环清水将脏东西和清洗剂带出来,并将此部位内部的水汽抽出。

  总之,我们只要多管齐下,通过控制源头、强化核心,以及辅助净化等多种方式,必定能斩断空气污染这只魔手,进而让消费者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


潘亚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Comsenz Inc.

GMT+8, 2024-5-24 00:50 , Processed in 0.0357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