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车须大家自觉遵守
如今在杭州的交通道路上,细心观察的人应该都注意到了,在没红绿灯路口的斑马线前都有印着的“车让人”字样。车辆为行人让行的措施,在人流与车流都在不断增加的今天,的确是一个文明出行,创造社会和谐环境的开始,一个减少甚至避免道路事故发生的好兆头。制度是摆上了台,但现在路上的驾驶员是否真的执行了这一制度,以及造成的人、财损失是否因此有所降低,这还是要通过时间的考验来确认的。 “车让人”实行2年,没到位
记者昨日在秋涛路上的公交车站前做了一个实验,看看现在“车让人”制度的实行情况。仅仅5分钟的时间,应该是年关的原因,总共从此经过的也只有118辆车,而真正停下车让行人先走的,只是其中的12辆公交车,以及为数不多的小型车辆。车辆驾驶员遇人行横道礼让行人,待行人完全通过后才启动发动机通行的倡导,看来并没有实行到位。
实验的结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在斑马线上的“礼让行为”,明显是“人让车”多于了“车让人”。这似乎与政府交通部门提倡的文明出行,形成了一个两极的反差。
“文明出行,杭州先行”是杭州市发起斑马线前礼让的活动标语,“车让人”也是杭州为打造文明出行,文明交通出台的一项整顿措施。杭州实行“车让人”2年多,市民看到了“让”,但这个“让”,不是机动车让行人,而是行人在让机动车,等着机动车一辆一辆地开完之后,行人才过马路。行人不敢向前,这与制度出台前相同的现象,是归因于制度的不够完善,或者说是强制性不够,还是行车驾驶员自身的文明素质因素牵绊?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就算制度再好,强硬的约束与惩罚,并不能根除不文明驾驶现象的出现,市民要看到的不是在有交通警察的路段才有车辆停车让行,也不是事故发生后的赔偿与道歉,车主们的自觉、自律才是体现制度发挥作用的最好表现,就算是有一点现状的改变,那也证明了制度它存在的意义。政府提倡的“车让人”,也就是想要机动车驾驶员们,共同来树立一种自觉、文明的行车观念,不是让人敬畏它,而是让人接受它,并愿意自行去遵守,从内心将这种外界规定的“文明”,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风向标。
公交让行成标杆,安全隐患未排除
对于杭州的“车让人”,市民最有体会的就属公交车了。“公交车的话,它在斑马线前,就算斑马线上没有人的话,它也是会减速再开过去。”来杭州打工的小戴对杭州的公交车一脸肯定地说。外来人员对杭州公交表示了肯定,那自然杭州的本地市民也不会没有感觉,“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现在的公交车那肯定是好的,我们过马路,其他车子看到都不管的,就直接往前开,如果是公交车它会速度慢下来停着,等我们过了再开。”老杭州荷大妈对现在的公交与2年前深有体会。
但是,即使单是公交车做到了主动让行,似乎斑马线上的安全隐患并没有排除。由于停下后的公交车容易挡住行人以及其身后的车辆视线,其他车辆的不礼让,只会为不幸埋下隐性的种子,造成相同的惨剧。如果是这样,那就依然要回到,在斑马线上到底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的问题上,如此这般的现象,不禁让人对斑马线前“车让人”三个大字产生了如一层易碎的屏障,作为摆设的怀疑与不信任。
文明出行靠自觉,成为习惯最重要
当超速驾驶、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已经成为车主们的一顿家常便饭,当人行横道线似乎已经丧失了它原本的功能时,当行人们对着车来车往的马路有些望而却步时,切实做好“车让人”当然是行人最希望看到的,但在乐意接受的基础上,问题就在于驾驶员的自觉、主动性了。
“车让人”看似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一些车主对此却并不十分满意,也不愿去履行。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强社会文明出行的交通宣传与教育外,汽车驾驶员在人行横道前做到礼让行人,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一种应该;不是一种必须,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车让人”的制度没法规定谁必须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也没有对于超越公交车,高速穿梭在行人中间的车主进行处罚的措施,只有一个放在那里的榜样与标准,让驾驶员自觉将“车让人”变为一种习惯,把这种观念放在心里,而非只是印在地上的三个字!
广电901 樊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