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车网论坛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搜索
浙江车网论坛 论坛首页 浙江工业大学采编实习基地作品 “错峰限行”苦了上班族
查看: 810|回复: 0
go

“错峰限行”苦了上班族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0:3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错峰限行”苦了上班族

——地铁还没建好,限行举措操之过急。别看路通畅了,公交还挤着呢……


家住余杭区闲林村、工作在教工路欧美中心的小王比平时提早了40分钟出门——因为他的汽车尾号为9。新施行的限行政策让他在今天不能像往常一样自己开车一路通行到达工作单位。

从闲林绕城口开车到汽车西站,小王把车停到了西溪天堂地下停车场。平时,他都是开车从西溪路过,保证提前上班时间15分钟到达工作单位。然而西溪路是限行路段,在今天,他选择在汽车西站的快速公交车站坐B2路公交车。

“开车6年多了,都没怎么坐过公交车。”虽然打乱了平时的生活节奏,小王却似乎比平常更加有精神,“读书的时候常挤公交,那时候兜兜里没钱……”

刚赶到车站的时候,小王看到刚好有一辆公交车到站,想到反正是提早出的门,还有自己前天打球受伤的腿还没有好,他就不紧不慢地准备等下一辆。这一等,就是10分钟。车来之后,小王大失所望,他找不回读书时候的那种感觉——上车连找个站的地都困难。在人挤人的车厢里,小王心里惦记的是自己敞开的口袋和里面的钱包。

720上的车,到815,才过了5个路口。又碰到了紧靠红绿灯路口的公交站点,这里由于乘客要上下车、等红绿灯切换,堵了十几分钟。小王心有点急了……本来还想着时间肯定会有早,自己能在公司对面的早餐店吃个早饭、看个报纸再慢慢悠悠去上班。眼看公交一路堵着,速度还不如自己拖着伤腿跑的快。

小王毅然决定在下一站下了车,这时候已经是820分了,再过10分钟就是他公司的打卡截止时间。还好,车站还有几辆公共自行车,小王一阵欣喜借了一辆,飞骑到了公司楼下。来不及还自行车的他让保安帮忙看着车,自己急忙冲进单位打了卡——时间是828分。

然而,当他打完卡想去把自行车还掉的时候,却发现附近的停车点都还满车了。小王只能到黄龙把车还掉……再回到公司,是9点。

这就是小王第一次关于“错峰限行”的体验。

路上花费1小时50分钟,算上还自行车是2小时20分钟。然而,这一切在平时是40分钟的事。

“在我的概念里面,1小时15分钟左右的上班路程是最长的了,不然就是折磨自己。”小王说,“我是个爱好休闲生活的杭州人,这已经超过我能承受的极限了。”

虽然,对今天一早的经历,小王是叫苦不堪,然而他却对“错峰限行”政策没有半句怨言。相反,他非常能体会交警的辛苦还有7点就在指挥中心发报道的电台主播。

做为一个房地产从业7年的人,小王对于杭州的“堵”有自己的看法。

“发展过度,和城市规划的问题。”小王这样说。这几年,他去过上海、北京、深圳、香港这样的国内大城市,也去过东京、新加坡,体验过那里上班时间的公共交通工具。“国内城市有一种明显发展过快的感觉。”

在国外,也确实有限行的措施,但那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公共交通网络下。就算在国内,香港有50%以上的市民出行首选公共交通,是因为有低成本、方便而快捷的公共交通;北京、上海也是具备了地铁、完善的公共汽车系统才有这个底气施行限行。

然而,现今的杭州地铁尚在建设、公交速度慢、出租车在高峰期空车难寻……现谈限行,是否为时过早?

再说限行的时间:工作日的7:00-8:0017:00-18:30;还有一日两号限行——简单地用数学计算,就是专门让五分之一赶着上下班的人为其他人让路。从全局总流量考虑,这个限行几乎没减少上路车辆的总数,起的作用,仅仅只是让早高峰更早的到来,把原来该一个半小时结束的晚高峰再推迟了20分钟而已。这里还没有计算因绕行带来的能源浪费、路口等待的被限时车辆停放造成的道路资源损失,被限时人员的社会内耗……

住在闲林的小王,平时只有两条公交线路能到古荡,去市中心任何地方都要转好几辆车。若不是自己开车,恐怕他不会选择出行。

“如果坐1小时15分钟的公交能到我工作的地方,那我也不会选择自己开车。”小王说,“我很希望上下班能坐公交车,毕竟一个月能省800的油钱、500的停车费。怎么说又不是一笔小数目,咱又不是富二代……”

当问及下周一会怎么做时,小王回答说:“杀了我也不挤公交了!”








广电903 邱佳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Comsenz Inc.

GMT+8, 2024-11-16 09:03 , Processed in 0.0320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