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届广州车展上,搭载于比亚迪G6车型上的TID动力总成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套看起来完全能够媲美大众TSI+DSG的动力组合,真的很强大吗?强大我不敢说,但是我敢说,这套组合,我很熟。不是因为我熟悉比亚迪,而是因为我熟悉大众...
● 1.5TI全铝合金发动机,大众1.4TSI附体?
比亚迪1.5TI(TI意即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在参数上确实诱人,153马力(113kW)/5200rpm的最大功率,和达到240牛·米的峰值扭矩已经甚至超越了传统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水平,而且1750-3500rpm的峰值扭矩输出区间也足以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
但是,当你像我一样有机会站在这台发动机的模型前面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台发动机有些眼熟,仔细看看----整合中冷的进气歧管、设计在缸盖中间的高压油泵、相同的进排气布局等等等等......没错儿,这台发动机和大众的1.4TSI是如此的相似!不过,比亚迪有进步,它换了全铝缸体!全铝缸体在发动机热效率、轻量化等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不过对于一个之前没有涡轮增压发动机制造经验的厂商来说,上来就用全铝缸体,耐久性如何?强度怎么样?我希望比亚迪的工程师能告诉我们答案。 比亚迪的宣传材料商,还赫然印着“国际车展最佳发动机大奖”,这很明显是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评的,我查了下相关资料,这是当时由上海车展组委会官方主办,搜狐汽车、汽车杂志、上海交通广播电台协办的“2011上海国际车展大奖”评选...我特别好奇,评奖的标准是什么?
『我特别想知道,上海车展为什么给了1.5TI发动机一个如此光荣的称号』
● 6速DCT双离合变速器,你以为少一挡我就不认识你了么?
很多人都觉得能开发出双离合变速箱的自主厂商简直就是奇迹,因为很多自主品牌连自己的传统自动变速器都还没有。所以,但实际上,双离合变速箱在技术和零部件的复杂程度上远不如传统的自动变速箱,要知道以行星齿轮和液力变矩器为主要结构的传统自动变速箱在技术上才是最复杂的,国内目前的AT技术大多是合作、外购之类的方式拿来的,还没有正经自己一手做出来的自动变速箱产品。
而双离合变速箱,说起结构原理来其实就简单一些,双离合器模块可以外购,齿轮箱其实和手动变速箱没太多差别,多个输出轴而已,再搞定离合器控制模块、主要的变速执行模块以及最重要的变速箱控制单元--TCU就可以。如果有做TCU的决心,那么其他的部件都不是问题。所以,什么时候自主真能拿出自己做的传统自动变速器来,才算是真的厉害了。
回到比亚迪的变速器来,我直截了当的说,除了把挡位数量从7变到6外,在我们面前,比亚迪的6速双离合实在是没什么“新意”了。不是因为它能承受的240牛·米最大扭矩与大众的7速DSG-DQ200的250牛·米上限如此接近,而是因为它基本上就是一台复刻的变速器。对照一下大众的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你会发现比亚迪的6速DCT甚至连变速箱的壳体设计都懒得改动一下,这还不算复刻?
如果你不明白我为什么提出质疑,那可以看看依据:比如完全相同的结构布局,机电控制模块位置、起动机位置、发动机转速传感器位置、驻车锁止位置都一样,双离合器的控制方式也完全雷同DQ200,我实在是没有理由不怀疑这台变速箱和DQ200的关系。
当然,我没打算在这里完全否定比亚迪,要知道,结构可以借鉴、设计可以借鉴、原理可以借鉴、但是核心的控制软件是无法“借鉴”的,比亚迪至少自己做出了TCU,掌握了核心的控制系统。但是像我这种精神比较脆弱的人还是无法忍受一台六速的山寨“DQ200”出现在比亚迪的车型上。我们刚刚拆解了大众的DSG变速器,比亚迪的兄弟姐们要是对我的论调不服,麻烦拿一台变速器来,我们拆开看看结构就知道。
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我更想知道的是,目前大众的DQ200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亚迪照着DQ200做变速器的时候,解决了这些问题吗?
总结:
我不喜欢比亚迪的这种做法,但是我也不希望所有的用户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带上和我一样的主观情绪。我们应该知道,做一台发动机或者变速器当然不会像我说的这样“把1.4变成1.5”、“把铸铁缸体换全铝缸体”、“把7速双离合变成6速”这么简单,发动机和变速器是精密的机械,即便是借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验证过程。关键在于,即便是借鉴模仿,我们的自主厂商是否能够从中掌握核心技术,是否能够提供可靠的产品?又是否能够凭借“自主”的成本优势,让这些舶来的新技术更加亲民?
最后,不管我心里如何不认可这种模仿,我必须客观地正视它的结果----比亚迪给消费者带来了一款不到12万元的G6 1.5TID。这是短期内拥有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组合最廉价的方案,没有之一。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关心摆在他们面前的产品是否实惠、是否可靠,而至于这些汽车产品的技术是不是“借鉴”来的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别说你是抄的,哪怕你的技术是偷来的、骗来的甚至是抢来的,和我买车有什么关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