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车网论坛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搜索
查看: 1103|回复: 0
go

校车乱象的背后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3: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校车乱象的背后

    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因逆向行驶撞上大货车,致使20人死亡,其中两名成人(校车司机和幼儿园教师),其余18人均为幼儿。另有44名幼儿受伤。据悉,核载9人的金杯轻型车,却挤了64个人,存在严重的超载问题。

悲剧,再次上演。那一声沉闷的碰撞,夺去了这么多孩子的生命,然而,它夺去的仅仅是孩子们的生命吗?或许还有一些别的东西需要我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的校车的事故率为每亿英里0.02次的同时,中国的校车车还在超载?为什么在严格控制交通规范的同时,还存在校车的逆向行驶?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是关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教育局的安全意识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么该责问的是谁呢?

去年,我国发布了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然而在已经发生的惨剧面前它却显得那么可笑。是的,可笑!试问,如果标准只是供人们瞻仰,而不切实实行的话,校车的乱象又怎会改善呢?

在我看来,校车乱象的背后是监管的缺失。首先是教育部门监管不力。一个上千人的幼儿园,且是当地唯一一家大型幼儿园,照理说也该是当地的名校了,可是该校校车却存在长期超载问题。当地教育部门对于校车的超载真的不知情吗?也不尽然吧,或许教育部门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

或许该纠正一下说法,是“不得不”默许的态度。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近年来的校车事故:去年12月湖南衡南农用车非法搭载学生,造成14死6伤;2006年11月黑龙江双城市一辆满载小学生的非法校车坠桥翻车,造成8人不幸身亡、39人受伤……不难看出,经常发生校车事故的大都是一些私立的学校,或是或者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的不均衡,公立学校、条件好的地区占据了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占有大头的教育经费,而这些私立学校或是农村地区则显得十分艰难。面对校车这样的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部门的说法吧——缺钱!他们的官方理由是校车购买、运营、管理需要大笔资金,教育经费尚不充足,校车的事只好靠后站。

然而,校车真的那么贵吗?浙江德清县政府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据悉,今年5月中旬,德清县花费400万元购买的10辆“长鼻子”美式校车,从外形到性能,完全按照美式校车标准制造。算下来每辆是40万元,还抵不上一辆进口豪华公务车。一辆公务车能搭乘多少人?而这样的校车配有50个座位,其中有47个学生座椅,1个司机座椅和2个监护人座椅。

校车还是很贵吗?政府还是没钱吗?据南方网报道,去年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今年2月媒体报道宁夏财政厅斥资近900万元一次性采购25辆豪华奥迪A6。试问,这是没钱的表现吗?

真的没钱买校车吗?或许对于广大农村空巢地区来说,是的,然而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我们每年将上千亿的钱花在国防上,可是花在教育上的钱又有多少呢?试问,忽视了祖国的未来,当“未来”在一次次的校车事故中丧生,国防再强又有何用?难道还要继续让我们所在坚固的国防下,让我们某些地区的孩子继续乘着改装后的面包车、拖拉机、甚至是废弃车去上课吗?

    其次,交通部门也存在严重的监管缺失问题。交警部门是交通安全的最大责任者。治理超载本就是其分内之责,为何在全国屡屡发生事故后,当地交警部门没有吸取教训?是神经麻木?还是监管麻木?难道超载不应治理,只是小事一桩?

  回到校车事故本身,事故后没多久,网上发布了一个美国校车被悍马追尾的照片,类似中国大客车这样的美国校车屁股没被悍马撞出多大的坑,倒是悍马半个身子没于校车之下被撞得粉碎。我们当然无从知道美国校车有多坚固,指望一个汽车质量好是无从挽救事故的!要说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校车所享受的优先、行人避让、后面车必须停靠让小朋友的那种校车享有的特权制度,在今天我们的中国看来,是一个多么奢侈公正而且服人的制度。

    或许,我们不该奢望短期内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全面的制度!只是希望当反思的眼泪风干后,一切不会依然固我,校车不会依旧“危险重重”!

 广电901  陈燕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Comsenz Inc.

GMT+8, 2024-11-29 15:06 , Processed in 0.0266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