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碰撞:驾驶员侧须放置一个75kg碰撞假人,车辆与碰撞台车行进方向成l0度角摆放,碰撞侧为乘员侧尾部,车辆手制动处于松开位置,试验速度为l5km/h,台车要求为不可变形的刚性壁障。 根据这种低速碰撞标准,要想减少碰撞中的损坏程度,那么在车身设计上有以下原则: ① 安全气囊在低速碰撞测试中不能起爆 ② 防撞梁与车架为螺栓连接,并有能充分吸收碰撞能量的吸能盒结构
在低速碰撞时,后防撞梁的作用立刻凸显,如果没有防撞梁,撞击力会直接对承载式车身造成损伤,维修费用必然会增加。而根据RCAR的标准,在发生15km/h的碰撞后,只允许防撞梁和吸能盒发生变形,车身的纵梁结构不得发生塑性变形。由于我国目前收取保险费用并没有参考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车型在国外有后防撞梁,而到国内则采取简配或取消的方法。 全文总结: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防撞梁所起到的作用等相关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我国在车辆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这也就给了厂商钻规则漏洞的空子。我觉得车身安全结构的设计就像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考验的是厂商的良心,因为车身安全结构在消费者购车时是看不到的,而在发生事故时它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当然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厂商,而更多的是呼吁国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提高车辆碰撞的强制标准,从而使国内车辆的整体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