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车网论坛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搜索
浙江车网论坛 论坛首页 服务信息 解读发动机系列之六 流失的那些动力
查看: 706|回复: 0
go

解读发动机系列之六 流失的那些动力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1: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通常我们会关注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等性能,油耗、噪音等数据,或者是压缩比、进气形式等,但往往忽视了其他协同工作的部件,这些和发动机一起运转的部件是绝对的功臣,因为没有这些部件,发动机就无法发动,汽车就无法行驶。但也因为这些部件是在发动机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下工作,发动机的动力也被它们不同程度的榨取。

狭义发动机
    无论是在各种文献中,基本都不会提到“狭义发动机”这个词语,好吧,我承认这个词条是笔者杜撰的,暂且以此方式命名,来形容发动机各个区块的情况用后即弃。
    狭义发动机之于汽车,好比CCD之于相机、CPU之于电脑,是核心部件,但绝对无法独立运行。狭义发动机的部件有这些:发动机缸体,发动机缸盖,配气凸轮轴系、气门、活塞、连杆、曲轴等这些部件。如你所见,这些零部件组成了发动机的核心系统,动力,就是由这些部件产生的。

    但是这些零件是没有思想,不被控制的,即便这是动力之源,在没有油气控制系统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为了控制动力的输出我们引入节气门、火花塞和汽油泵。再将提及的这些部件空间固定,这样,发动机就可以产生动力了。而这样的结构,也是最原始,最基础样式的发动机。

    而与此同时,在这个位置也产生了首批内耗,最大的当属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其余的还有连杆两段的轴承,曲轴两段的轴承,气门及其控制凸轮,也在积极的摩擦着。高速流入的空气被空滤和节气门限制,紊流带来强烈的摩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通常气门凸轮是摩擦滑动的,滚子气门摇臂减轻了摩擦,减轻了对润滑的要求

    这种情况在进排气方面也有着相似的效应。排气门的设计让废气排出不那么顺畅,而经过排气管阶段,途径的三元催化、消音器等“路障”,这种“不顺畅”的呼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改装车领域经常将进气简化,排气屏蔽,以提升动力。不过我们乘坐的汽车,毕竟不是结构简单的摩托车,或者咆哮暴走的赛车。民用汽车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状况,和较为长久的寿命,并且还要有一系列外围辅助设备为发动机本身,良好的环境。


节气门

广义发动机
    所以有狭义就会有广义,广义发动机正是我们图片上常见的形式:由皮带或链条做传递,各种从动轮及元件集成在一起的一坨机器。在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发电机(稍后再说)、机油泵、水泵、散热风扇。

    机油泵非常重要,没有机油泵,狭义发动机部分的机件无法很好的润滑,也无法很好的散热,最终会导致……拉缸,直至废掉。


机油泵

    水泵非常重要,现代发动机普遍为水冷形式,机油比热容不大,最佳散热方式仍然是机油循环外面的水循环,没有水泵……就等着“油炸”发动机了吧。


水泵

    散热风扇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开的不是F1。。。散热风扇是依靠电来驱动的,依靠温控器控制的。夏季行车,注意发动机温度非常关键。我们要经常关注水温表(没有水温表的车型要关注水温报警指示灯),一旦温度过高,甚至发动机舱出现“冒汽”现象要马上采取降温措施,松开油门滑行到安全停车位置,打开双闪,打开发动机舱,必要时将空调温度调至最高温后打开车窗或车门静等片刻,待温度降低后再行驶到修理厂检查,切记,一定不要马上熄火。


保时捷卡宴仪表,左下机油温右上水温均有独立表盘

    这样的一台发动机,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独立运转了,接下来我们将其安装上一具变速箱,一副底盘,四个轮子及其相应的传动轴,就可以开动了。此时对于整车来讲,初具雏形。而此时的动力损耗,就来自于变速箱,及其相应的传动齿轮,和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但变速箱、齿轮组、轮胎以及风阻之类动力损耗不是我们本篇要考虑的,我们着重讲发动机,以及发动机舱内其他部件耗费的动力。
转向助力、刹车助力

    看到前文这样的结构,似乎回到了一百年前,现代汽车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确保安全的车壳,和三个沙发。而且为了轻松准确的控制车辆,还要有刹车和转向控制系统,和发电及取电设备。
    刹车助力基本上每辆车都会装备,刹车助力的主题是一个膜片式的真空泵,制造真空吸力来源,就是发动机吸气的形成的负压,真空泵有一条管线连接到节气门后,进气歧管前的位置,利用节气门形成的负压,经过大面积的膜片放大之后,形成一定的力道,对脚踩的刹车力度进行辅助。这就是刹车助力的基本原理,虽然对动力的消耗并不大,但如果没有动力,如果发动机不工作,刹车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对制动的影响是极大的。正常情况下,发动机熄火之后踩刹车,第一下的感觉很正常,而第二下以后就会变得很吃力,有种踩不下去的感觉。


图中圆形部件即为刹车真空助力泵

    为了轻便的操控车辆,目前3万元以上的车辆基本都装备了转向助力系统,如果想节省手腕的力量,就必然要汲取发动机的动力。转向助力,就是在原本存在的人控力量之外,附加的力量,由于驱动形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两类:液压助力和电动助力。

    液压助力是存在已久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靠由发动机带动的一个油泵,在驾驶者控制下,向左或向右提供液压动力,推动挺杆(或称转向拉杆),带动转向轮转向。细分下有机械液压助力和电控液压助力两种,但动力源头都是转向助力泵,只是控制的方式不同而已。

    电动助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电机来放大转向的力度,能量来自发电机或电瓶。

    而助力对动力的影响是可以觉察出来的,液压助力的车型在静止状态下,大幅打方向的时候会明显觉察出怠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助力泵汲取动力的表现。相关链接:《方向盘下的玄机(1):助力转向系统解读》
发电机与取电设备
    现代汽车离了电可玩儿不转,除了汽油机必有的点火系统,起动机、灯光、控制电机都是耗电的大户、各种安全和舒适性配置都要有电的参与。


发电机输出功率可达1000w,而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则可能超过1500w(2马力)

    起动机是最耗电的设备,起动电流瞬间可达300A,持续功率则在2马力左右,从起动时,变暗的灯光和关闭的其他设备就不难看出其耗电量。这对电瓶和起动机本身都是一种必要的折磨,减少起动次数和避免持续连续起动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事项。


起动机功率1200w,耗电巨头

    电动车窗的启动电流也很大,这点在年代较老的车上,也能凭灯光觉察出来,所以尽可能的避免多个车窗同时起降,一键控制四个车窗这种功能(若有)尽量少用,如果停车时发现四个车窗都开着,那就勤快点,分别关上吧。

    电动座椅、电动遮阳挡、电动XX,只要功能性电机的地方,原理都同上。

    灯光的耗电也不小,两个卤素灯加起来有一百多瓦,再加上转向灯,刹车灯以及车内的灯光,全都打开的话也不可小觑,用电的多少直接系现在发电机的负荷上,并于发动机关联。氙气灯和led光源是个节能的方案,可以小幅降低油耗,带来一定的效益,积少成多,用车十年绝对可以收回成本。另外,有些较老车型的发电机在怠速时发电量是很小的,要靠电瓶的储备,所以在怠速时尤其是熄火后,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灯光。

    点烟器耗电的本领也不小。其实点烟器本身功率为几十瓦,并不太大,关键是点烟器这个接口已经成了主流的取电接口,车用电器、逆变器,往往上百瓦,所以外接设备前一定要启动发动机。
还有,行车电脑,娱乐系统等有电线连接的设别都会耗电,好在这些设备功率并不太大,外置GPS、手机充电器之类不超过十瓦,熄火短时间使用也无所谓但也要避免长时间使用,耗光了电瓶,打不着火就悲剧了。

空调系统、座椅加热
    没人愿意在烈日炎炎,或者冰天雪地,坐在闷罐或冰窖里开车,空调的出现极大改善了驾乘环境。而空调也是消耗动力的。冷天还好,空调启动的只是一个几十瓦的风机,将发动机的热量吹入车厢,而热点开启冷气的话,动力影响就明显了。

    通常家用空调为输入功率为1千瓦左右,可以给一个房间制冷。而汽车的制冷机和空间环境都不同于家庭居室。钢铁结构的车身丝毫起不到温度的缓冲,室外的气温和地面的热辐射直接将车厢升温,加上前方的发动机,下方的排气管,环境就更加恶劣了。而且汽车空调的压缩机和散热器不同于家电空调,所以制冷效率也低一些,一般乘用车空调的输入功率大概也在1千瓦左右。

    空调对动力的消耗可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低速状态下,更显突出。很多车主都会感觉到,小排量车型在开空调之后对加速影响很大。而高速却不太明显。即便是大排量车,在怠速时开启空调,也会感到发动机转速在变化。

    这是因为低速时,发动机输出功率很小,这是空调负荷所占比重就偏大一些,而高速时发动机输出功率大,空调负荷比重就小了一些。
    座椅加热的耗电量也是非常大的。单只座椅应该在50瓦左右,如果整车座椅都有加热功能且同时开启到最大的话,耗电也是惊人的。

总结:
    众多寄生的设备消耗着发动机的动力,八块钱一升的汽油很多都被它们喝掉,然而他们又是发动机必要的扩充更创造了舒适,为追求安逸的人们带来幸福感。汽车的舒适性都是油耗带来的,越舒适的车,越舒适的配置越耗油。因为,除了车架轮胎这种硬性的构造,其余的一切都是来自发动机的动力提供的。而动力是来自石油,石油则来自地球。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地球,推崇环保。合理使用这些配置,就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造福家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Comsenz Inc.

GMT+8, 2024-11-26 01:07 , Processed in 0.0396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